2025-06-23
音樂人所追求耳機動圈越大越好到底是什麼?
在耳機世界裡,「動圈幾mm?」是常被拋出的一句話。尤其是音樂人或錄音工作者,選耳機時除了頻率響應、調音風格,對「動圈尺寸」這個規格,往往特別敏感。
這背後的邏輯其實不難理解:單體越大,能推動的空氣就越多,聲音理論上也會更有能量、更具空間感。但動圈真的越大越好?這問題沒那麼單純。 什麼是「動圈」?動圈(Dynamic Driver)是耳機中最常見的發聲單元。它的原理其實跟喇叭一樣——音圈在磁場中移動,帶動振膜推動空氣產生聲波。
動圈的尺寸,主要指的是振膜的直徑。直徑越大,理論上越能產生更飽滿的低頻、也更容易塑造寬廣的音場。但這只是理論。實際上還涉及許多關鍵變因:腔體結構、材料選用、調音手法……不只是「大就好」。那動圈大小會影響什麼?
若排除其他因素不談,動圈尺寸與聲音表現的關係,大致如下: 低頻延伸與下潛力道:大動圈推動空氣多,低頻會顯得更穩重,不容易「軟腳」。 音場與空間感:較大的振膜有助於營造自然、開放的聲音空間。 動態範圍:大動圈更容易處理從輕聲細語到強烈爆發的變化,適合表現樂器層次豐富的音樂。 以近期TOZO最新推出的耳機 AeroSound 2 為例它搭載的是 12mm 動圈單體,屬於「大口徑」範疇,再加上TOZO Bass+ 、ORIGX調音聲學技術,增強聲音靈活性,確保每個音調完美呈現。實際聆聽時可以發現它在低頻控制與聲場開展上確實具備一定優勢,尤其在一些鋼琴、人聲、鼓組密度較高的樂曲中,層次明顯、壓力感不強。 到底為什麼音樂人偏好大動圈?音樂人挑耳機時,考量的往往不只是「聲音好不好聽」,而是聲音的真實度與細節還原度。他們更在意的是:每一個頻段是否均衡而清晰樂器定位是否自然聲音是否有壓縮感或膨脹感 這些其實都與單體設計有關。大動圈不一定讓聲音「更美」,但卻能讓聲音「更準」或「更有餘裕」。這種餘裕來自於單體在面對動態變化時的承受力與還原能力。
因此,像 AeroSound 2 這種使用大尺寸動圈、又有調音控制的耳機,往往能在不誇張的前提下保留更多細節與空間感,這正是音樂工作者在意的特質。 大動圈不是萬靈丹:你該怎麼選耳機?現在很多耳機產品強調「大動圈」,彷彿只要單體大,聲音就一定好。這讓不少人產生一種錯覺:耳機挑最大顆的就對了。但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其實,大動圈確實有優勢,但不代表它適合每一雙耳朵。
所謂「動圈」,是耳機裡負責推動空氣產生聲音的元件。動圈越大,理論上可以產生更寬廣的音場、更有力的低頻。但這只是物理條件之一。聲音的品質,還牽涉到調音功力、腔體設計、驅動電路,甚至是耳型貼合度。
例如,有些耳機雖然搭載 13mm 或更大的動圈,但聲音卻混濁、低頻鬆散;反過來,有些小動圈耳機在調音上更細緻,反而更耐聽。不懂調整的大動圈,就像一部引擎大但調校不當的車,動力沒發揮、油耗卻很高。
那到底該怎麼選耳機?首先你得問自己兩個問題:你想聽什麼?你在哪裡聽?
如果你喜歡電影配樂、搖滾、EDM,大動圈低頻確實有爽感;但若你平常是聽 Podcast、爵士、人聲為主,清晰的中高頻反而更重要。另外,如果你通勤、運動時配戴耳機,配戴舒適度、降噪效果與連線穩定性,往往比單純的大動圈規格更關鍵。
耳機不是看規格書選的,是要「聽」出來的。動圈大小不該成為唯一依據,它只是整體聲音設計的一環。真正適合你的耳機,是那一副戴上去不需適應,就能自然沉浸在聲音裡的選擇。
AeroSound 2 適合哪一類人?前面提到的 AeroSound 2 是一款主打大動圈單體與自然音場的真無線耳機,它最適合的族群,是那些對聲音品質有要求、但不想進入過於複雜設備世界的使用者。這類人往往不是專業錄音師,但他們對音樂有感覺,分得出「聲音有層次」和「只是吵」的差別。他們可能是一邊通勤一邊聽 Spotify 的通勤族,也可能是剪片或錄 Podcast 的創作者,甚至是平時在電腦前聽無損音樂、看 Netflix,希望聲音氛圍更真實的用戶。AeroSound 2 所採用的 12mm 動圈單體,讓它在聲場寬度與低頻細節上有明顯提升。這不只是「聲音大聲」而已,而是在同樣的音量下,你會聽到更多東西:像是背景樂器的位置、人聲的空間感,甚至是一些細微的殘響。對喜歡人聲、爵士、古典、電影配樂的聽眾來說,這種開闊感和柔順音色特別迷人。與此同時,它的低頻不會強硬轟頭,而是走一種厚實但收斂的路線,讓長時間聆聽不易疲勞,這也讓它特別適合日常長時間使用的人。然而,AeroSound 2 並不適合所有人。如果你偏好強烈電子重低音的風格,它可能顯得太溫和。它的優勢在於聲音的「平衡」與「開放」,不特別討好哪個頻段,而是追求整體的自然度。這點對懂得欣賞聲音層次的聽眾來說,是優點;但對期待誇張效果的用戶來說,可能會覺得不夠刺激。
延伸閱讀:TOZO APP AI 升級:智慧音訊新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