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為台灣驕傲 為自己驕傲」國產雞飼養技術與世界一起成長

近年健身與養生風潮盛行,國人對雞肉需求逐年增加(123RF)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1年03月04日訊】近年健身與養生風潮盛行,臺灣人飲食習慣改變。根據農委會資訊,每人每年雞肉消費量連年成長,至2019年雞肉成長已達35.9公斤,目前是國人主要肉品來源。

從事健身行業8年的健身教練Gary表示,健身族為了長肌肉,「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的雞胸肉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他指出,在選購雞肉時,比較不會注意國產雞與進口雞的差異,但是「安全、新鮮與美味」會是選購時的標準。

與進口雞相較,國產雞肉質新鮮Q彈,在消費者心目中「新鮮與美味」勢必奪冠,但國產雞要贏得「安全、新鮮與美味」三冠王頭銜,從育種、飼養、屠宰到通路銷售,每一環節都不能輕忽,才能確保食品安全,成為消費者的最愛。

與進口雞相較,國產雞肉質新鮮Q彈,成為消費者的最愛(大紀元影片截圖)

國產白肉雞33-35天即可育養完成的關鍵

在育種技術的優化下,目前養雞場飼養的白肉雞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雞群的整齊度高,適合整批統進統出,只要提供優良的飼養環境及管理,加上營養均衡的飼料配方,經過33-35天飼育,即可成長到2公斤左右的上市體重,賣出後進行整場清理、消毒,便於維護養雞場生物安全。

品種好、吃得好、住得好,自然長得快又好,因此,國人對國產雞的認同也越來越高,只要品質、價格穩定,國產雞絕對是國人選擇營養補充食物的首選。

農委會推動「智慧化飼養模式」科技化管理引領產業升級

農委會過去幾年針對雞舍設計與環境控制進行相關研究,如結合無線感測模組及發展之環控策略進行模組化設計,適用於不同種類之雞舍環控,並延伸應用於雞舍之遠端監控系統。利用現代化網際網路資訊科技,配合我國畜牧產業節能減碳之需求,建立節能型監控技術。進行雞舍自動監控技術與系統開發,測試改良並強化已開發之雞舍自動化監控技術,並據以研究雞舍環境控制策略,有效改善並提昇國內雞舍環控效能及網路應用水平並符合世界發展趨勢,提高競爭力。

在資通訊技術上, 107年度已完成將雞舍結合物聯網、農業雲概念之遠端監測平台之研究,開發及建置自動化雞舍環境監測關鍵技術,藉以發展可行之環境控制策略。108年度完成雞舍之遠端監控系統,優先導入新一代無線傳輸技術於家禽產業之應用,供為未來雞舍自動化監控技術發展之重要參考,提昇我國畜牧
產業之競爭力。

109年度則延伸應用過去完成之遠端監控系統,透過禽隻增重偵測系統、電子化禽隻育成率量測估算系統以及禽隻飼養關鍵參數分析平台,收集雞隻不同批次之成長資訊,分析各種飼養情況,建立電子與資訊系統,提供雲端決策資訊平台,有效防範雞隻疫情發生,使家禽產業有更優質化環境,提升家禽產品之產值與品質。

農委會進行家禽生產大數據系統建置,建立雲端資料庫,了解家禽養殖現況。(大紀元製圖)

雞舍演變史4階段產業升級 從傳統到智慧化養殖

1.傳統開放式雞舍(俗稱1.0階段)
傳統開放雞舍四周無圍網遮蔽,野鳥會隨時飛入雞舍內與禽隻爭食,非常容易帶來疾病風險。後來為了避免禽流感等各種傳染病,104年政府要求做圍網,進展為傳統非開放式雞舍。

2.密閉負壓式雞舍(俗稱2.0階段)
負壓式雞舍,兩側有密封性,有的是用帆布有的是用浪板,是全密式的,尾端啟動抽風扇產生負壓,雞隻在室內飼養,就可以防範候鳥、留鳥、野狗、野猫或野鼠等入侵,對減少疫病發生、雞舍內溫度調控及飼養管理均有助益。

3.密閉負壓水簾雞舍(俗稱3.0階段)
密閉負壓式雞舍的降溫效果不佳,因應極端氣候溫度的變化,因此,逐漸升級為密閉負壓水簾雞舍。在雞舍入風口處加設「水簾幕」,後方的抽風電扇啟動,空氣通過水簾幕會有降溫的效果,加上室內有噴霧,屋頂加裝灑水系統,減少夏天高溫時禽隻熱緊迫的機率,同時冬天也有保溫的效能,可以營造更適合雞隻成長的環境。

4.智慧化飼養模式(俗稱智慧4.0階段)
農委會自2016年起推動「智慧化飼養模式」,可以讓養雞業者在遠端監測雞舍內部飼養情況,包括溫度、濕度、氨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也都納入監測,結合IoT、ICT及大數據分析,得出隨著雞齡不同所需要調整的數據,智慧化的精密管理,可避免一代傳一代接棒時,只憑感覺來傳接經驗的情況,並累積得出各種不同日齡禽隻的最佳飼養環境參數,以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智慧雞舍 在地研發才能有效解決在地需求

為了接軌國際的技術,農委會與宜蘭大學張明毅老師進行產學合作,透過與國外大廠技術連線,打造MIT自製的智慧雞舍,張明毅老師十分感謝彰化縣養雞業者柯先生願意以公私協力的模式,提供養雞場內各項精準的數值,協助發展在地化的研發、改善、觀測與分析,研究團隊才有機會整合資訊並提供符合在地需求的建議,透過這套系統,養雞業者可以輕鬆做好「生產預測、異常預警、超前部署、有效管理」,智慧雞舍有形與無形的價值,都讓業者受益無窮。

智慧雞舍整合三大系統 達成環控的目標

*感測器-感測雞舍的溫度、濕度、氣壓、飲水量、飼料食用量、禽隻磅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氣濃度等數值,傳至電腦。因此,精準度就顯得特別重要,可把感測器看成是把關雞舍環境的眼睛。

*致動器-風扇、水簾、入風捲簾、加溫器、供水線、供料線,這些智能設備連結數位e化系統後,可以確保雞隻在最佳的環境下生長,這部份的設備可說是操控雞舍環境的手。

*控制器-透過感測元件有效蒐集數據,結合IoT、ICT及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建構智慧養殖與數位服務體系,提高生產效率與品質,控制器透過電腦螢幕監控雞舍各角度影像,也能運用手機APP遙控,是自動化雞舍的核心。

加入科技力量之後,的確大幅度提升國產雞的質量,但是,也還必須有足夠的養雞經驗,才能觀察雞隻的細微變化,不能完全依賴系統的數值,根據養雞業者的分享,過去人工管理,24小時要記掛雞隻的情況,有了這套系統,每天只需花大約2小時的時間巡場觀察,其他時間就交給科技智慧去管理了,省下了相當多的人力與時間成本,在經驗與科技相輔相成之下,養雞的技術也能快速傳承二代。

智慧化雞舍讓養雞業者可以輕鬆做好「生產預測、異常預警、超前部署、有效管理」。(大紀元/廖蔚尹)

智慧監控省時省力 二代接班意願高

近年來因養雞業者逐漸高齡化,加上養雞環境與工作條件相對辛苦,年輕人返鄉養雞的意願不高,透過三大系統整合,養雞業者柯先生的兒子表示,父親因為住院,他被迫臨危受命,必須照顧整場的雞隻,在短短的一個月內,他透過這套國產的智慧雞舍系統,快速的接班,張明毅老師說,年輕的接班人不需要花40年的經驗累積來學習養雞的技術,對企業的發展是正向的循環,他也樂觀的表示,國產養雞產業升級後,成功的機會大增,會是臺灣最有希望的產業。

具有從事養雞產業30多年經驗的張光賢先生,目前雞舍使用歐規原廠的現代化設備,乾淨的雞舍從外觀上看不出來是養雞場,也沒有印象中雞舍的臭味,他指著雞舍牆內一整面如瓦愣紙材質組成的巢狀散熱板。當把這些瓦愣紙弄濕。空氣通過水簾時,可讓空氣冷卻,降低雞舍溫度。還可以阻隔不良氣體,減少雞隻的呼吸道、眼睛等疾病。整場可養5萬隻雞,一年可養6批。高效率、高品質、智慧化的經營,的確讓年輕一代接手容易,所以女兒也很樂意參與。

密閉負壓水簾雞舍與智慧環控雞舍比較表,數據由苗栗張光賢雞舍提供。(大紀元製表)

從牧場到餐桌 屠宰流程層層嚴謹把關

除了前端飼養朝向智慧化,屠宰前後的嚴謹把關也是產業提升的關鍵。屠宰是肉品生產鏈上重要的一環,亦是從農場到餐桌中肉品衛生管制的重點。

白肉雞的經營型態大都是跟大企業或股票上市公司合作,如卜蜂、大成…等,賣出去的雞肉也是掛大公司的品牌,對於食安的品質也相對的重視,所以,雞隻要上屠宰線,必定有嚴謹的過程,決不會拿商譽開玩笑。

為了消除消費者對雞隻健康的疑慮,防檢局要求雞隻要上屠宰線之前,一定要有獸醫師開立的健康證明,每個畜牧場都會有特約獸醫師,獸醫師必須到養雞現場查看雞群的狀況,確定健康才會開立證明,效期是3天。

白肉雞畜牧場平均飼養數量約6萬隻,大規模、高密度飼養的情況,雞隻難免會有生病的情形,所以,必要時需投藥,但一定是合法的藥,每種藥物都要有所謂的停藥期,因此業者在雞隻上屠宰線之前7-10天左右,雞隻吃的是空白料,為的是讓藥物代謝掉,以達到國家規定的肉品衛生安全標準。

屠宰的前3天合作的大企業會派人到畜牧場去採樣胸肉,帶回自己的實驗室做化驗,陽性反應代表仍有藥物殘留量,就繼續再飼養,直到成陰性反應才上屠宰線,這是業者的自主把關。對養雞業者來說,雞隻繼續飼養會變成超大雞,在市面販售價格較差,養雞業者會因此被扣款,所以,養雞業者對於藥物殘留檢驗是非常嚴謹的。

屠宰場一定會有防檢局聘僱派駐的屠檢獸醫師,他首先要先看是否有健康證明書,接著再做屠前檢查,看看毛雞的精神狀態、有沒有病兆,確認沒問題才上屠宰線,電昏、放血、脫毛、開腹後,會有獸醫檢查站檢查內臟是否有病變,有則剔除潑染劑廢棄銷毀,健康的屠體才會進行分切跟包裝,最後貼上防檢局發的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後上市。

雞肉在電宰的過程中,需經高溫燙毛,肉體溫度高達40℃,因此必須在3小時內迅速降溫滅菌,避免生菌數飆高、微生物滋生,造成肉質腐壞。屠宰業者的冷卻方式可分為水冷式與氣冷式,臺灣屠宰業者目前多數走的是美系「水冷式」的屠宰流程,將屠體放在1~5℃ 的冰水中降溫45~60分鐘,並加入符合防檢局建議之濃度20ppm~50ppm的次氯酸鈉殺菌,冷卻槽浸泡後的家禽屠體,殘留濃度已在1ppm以下,已符合飲用水的標準,因此,在食安上已做好最佳的把關。

經過屠前檢查、屠後檢查,包裝後到市面上,還會有衛生單位派衛生人員到超市抽檢,白肉雞整個產品的檢查是相當徹底且符合規範,是非常安全的食用肉品。

水簾友善雞隻的成長環境,養雞場內使用智慧化環控系統,產業升級緊追國際趨勢。(大紀元/廖蔚尹)

智慧化新技術 產業升級接軌世界

除了水冷式,臺灣也有從歐洲原廠移植的「氣冷式」屠宰廠電宰後雞隻單隻獨立吊掛,讓雞肉在0~-1℃ 的環境下吹冷氣70分鐘降溫。氣冷式降溫可降低營養流失與交叉感染的機率,漸少雞肉腥味、保留原汁與鮮味,口感更多汁、有嚼勁。

國產雞層層把關確保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農委會指出,台灣養雞產業相較進口雞肉,有新鮮、運輸路程短及少碳足跡的優勢,國產雞肉均透過合法屠宰場屠宰,且經過屠檢獸醫師檢查,並貼有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透過掃描標誌上之二維條碼(QR code),都可追溯到來源屠宰場與畜牧場,衛生安全無虞。

此外,國產雞肉從牧場、屠宰場分切包裝、冷鏈運輸、到超市,僅需3天時間(72小時內),相較進口雞肉,從內陸運送至港口再透過海運到臺灣,保守估計至少要3個月以上,且進口雞肉到國內後還需反覆解凍、分切再冷凍,肉汁或營養已流失,國產雞肉不論新鮮度或品質方面都有優勢。

國產雞肉均經過合法屠宰場屠宰、屠檢獸醫師逐隻檢查,並貼有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大紀元/廖蔚尹)

辨識每隻雞的身分證確保消費權益

消費者有知的權利,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表示,國產白肉雞資訊相當透明,從農場到餐桌,每隻雞都有身分證可以溯源,國產相關認證標章有以下3種: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CAS優良農產品標章及產銷履歷標章。選購具有認證標章的雞肉,對消費者的食安有更多的保障,因此,消費者在選購雞肉時,可以透過這些標示,主動去辨識買的是國產雞還是進口雞。

臺灣 與世界一起成長

從生產、屠宰、加工到行銷,農委會、養雞協會、雞農與電宰業者分層協力合作下,技術不斷升級,目前臺灣白肉雞產業結構,已成為產、製、銷垂直整合之契養產業,家禽產業引進許多自動化設施及設備,邁向智慧化創造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不僅達到產業升級與轉型,接軌世界,更提供消費者安全、新鮮、美味的國產雞。

延伸閱讀》農業循環經濟-養雞篇,台灣與世界一起成長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委託製作)

責任編輯:李妍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