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的音樂家而言,學習錄音及混音是重要的嗎?

為了練習後的檢討精進、想透過音樂傳遞能量給他人、考試與比賽甄選的交件、Demo帶、專輯製作、音樂會紀錄等等,種種原因使人們想要或需要將聲音錄下。疫情的衝擊改變了藝文產業的運作模式及聽/觀眾們的生活型態:期待回歸實體舞臺之餘,線上課程、線上甄選、線上音樂會開發了更多表演形式的可能性,為提供最良好的感官體驗,對於錄音/混音的需求更是日益劇增。

「在這個時代要涉略多一點。音樂和錄音技術是完全不同領域的學科,兩者在音樂呈現上卻有共同點。」對於現代音樂家學習錄音及混音是否必要一事,左興老師說出他的看法:「涉略越多技術能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如果錄音的人完全不懂音樂會執行不了工作;(如果音樂人)對錄音有概念,當然是好的。」

〈線上宅學樂〉課程第三回,有幸邀請到 ff studio 錄音室總監兼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於2018年發行首張同名專輯的操刀人——左興,為大家揭開錄音、混音的工作面紗,並以錄音師的角度切入,說明演奏者在錄音時常遇到的問題。

在此之前,左興老師先介紹了何謂錄音及混音。

錄音,即到麥克風前將所發出的聲音透過機器錄下來的過程。在現今這個數位化的時代,已記錄的訊號將以數位化的形式存在一個空間中。

混音,可想象成是將拍攝用的底片帶至暗房冲洗出來的過程,將一軌或多軌的聲音整合在一起,利用等化器或效果器等調整音軌平衡,使音樂呈現出各式各樣的風貌。就如料理、美感的呈現,每個人做出來的都不一樣。

恰好在場多為對錄音、混音仍頗為陌生的年輕學子,本場講座先由學習混音最重要的工具切入主題。初學者們最容易忽略,門檻稍微高、但對混音學習卻有舉足輕重影響的是——良好的監聽條件。監聽條件會影響混音師對聲音的判斷,在不同的監聽條件之下會導出不一樣的聲音調整方向。大家或許會有一個疑問:觀察錄音、混音大師們工作時可以用不怎麽好的設備混出很棒的聲音,混音的好壞是否也並非一定受設備影響呢?

對於這個提問,左興老師點出此疑問的盲點所在:音樂演奏、混音等的學習基礎得建立在良好的聽覺審美培養上。「這跟學音樂很像,」左興老師以音樂大師打了個比方。假設有一位鋼琴大師在任何空間中,或是在使用一臺不怎麽好的鋼琴時仍能彈奏出非常優美的音色,這位大師可能是在過去時曾彈過非常多的好琴,累積了很多演出經驗,有著厚實的音樂演奏根基,才有辦法在各種不同的音場、在使用不怎麽好的設備時,仍能依循著自己的經驗找出能呈現最佳音色的調整方式。如果他一直都用狀況很不好的樂器練習,也許就達不到這麼好的效果了。

則錄音、混音大師曾有許多在好的錄音工作室工作的經驗、曾使用許多好的監聽設備,讓他們在面對各種情況和條件時都能依循經驗找到規律、從容處理,而大師們的誕生,「絕對不是用一組簡單的喇叭長大的。」

錄音師的工作

隨後,左興老師分享了錄音師的工作分野與音樂製作的四個主要工作項目。錄音師的工作領域之廣,包含:野外如蟲鳴鳥叫聲的取樣、電影效果音、音樂(包含古典、爵士、金屬、嘻哈、搖滾等等)錄製等,而音樂製作的四個主要工作項目則可分為:

  • Tracking 錄音(收音),把每一個聲音軌道錄進去;
  • Editing (剪輯),將好的片段剪輯在一起,在這個階段中將會將現場的噪音進行處理、調整音準,是要對音軌進行『動刀手術』的環節;
  • Mixing (混音),可比喻成對聲音料理、化妝、做造型的過程;
  • Mastering,即母帶處理。

然而錄音師的工作不僅僅如此,偶爾還需要扮演如音樂總監的角色,邊讀著總譜,邊幫忙聆聽且提供演出者音樂上的意見。這也證實開頭所說的:「錄音師要懂音樂」,左興老師對於對古典音樂錄音很有經驗,但即使是在古典音樂的這個領域之中,也會有如純古典樂、融入其他音樂風格或加入電吉他等的跨領域古典音樂、交響樂等許多不一樣的分項。「這是一份蠻有意思的工作,」左興老師說道。依據錄音的目的會有著不一樣的錄音需求,每一次的工作都會是一次新的挑戰。

為什麼平日練習很順利,一踏進錄音室卻會出錯不斷呢?

提及疫情期間他協助了多位欲參加國外大學甄試、比賽或國內獎學金甄選的學生錄音,而應甄試需求,相關音檔皆不能進行剪接或後製,而他就此過程中的觀察經驗,以錄音師及音樂家的角度給予了建議。

「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錄音比現場音樂會還緊張。」

如果在現場音樂會中發生了演奏的失誤,可以透過下一個音、下一個樂句,將聽眾的心救回來;然而錄音卻會將聲音連同失誤的部分永遠保存下來,因此音樂家在錄音時容易產生過度在意錄音成果是否完美而注意力被分散的狀況,在情緒被影響而體力有限的情況下,錄音成果只會每況愈下。

為什麼平日練習很順利,但一踏進錄音室卻會出錯不斷呢?

「這個問題和上臺很像。大家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如何讓自己不要那麽緊張,但這個是無法控制的,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從平常練習方式開始改變。」

左興老師提到,許多人的練習習慣是每每演奏錯一個音,便自動重覆練習該小節,且僅僅重覆練習該小節。在某次歪打正着演奏正確之後,則往下繼續練習下一小節,直到又發生錯誤了,再次進入重覆練習同一小節的循環中。「分段練習」固然重要,然而在此之後得要將整首曲目由頭至尾練習,才能將整體音樂吸收、內化。解構、再建構。

最重要的是:「聆聽」

我覺得身為一個學樂器的人絕對不要只聽自己的樂器(的音樂)。

左興老師分享道,他曾在一場大師班中聽及學員詢問大師平常都聽誰的專輯,或聽什麽音樂會,讓他感悟極深。他說,薩克斯風有很多改編自別的樂器的曲子,要多接觸其他樂器的曲子和音樂會,增廣自己的見聞。如若仔細聆聽大師們在講解樂器時,他們並不會從樂器的角度出發,而多是由音樂的角度切入。必須更為廣泛地接觸音樂、深度瞭解音樂,才能有更寬廣的想像空間,進行更為多元的音樂表現。

而左興老師也建議學子們可以多聆聽聲樂、鋼琴及樂團的音樂。聲樂結合了很多人文文化内涵藝術根源也可由此得知;鋼琴是有完整和聲的樂器,比單旋律的器樂還具豐富的音樂性,可透過鋼琴作品窺聼大師們的思想;而樂團則因匯聚了多個聲部,配器、架構之龐大,使樂團作品中也不難見作曲家的才華。然而因國家文化有異,我們在聽西方聲樂曲目獲得的共鳴或許會相對地少一些,但這也不阻止大家欣賞音樂。

最重要的是聆聽。

管樂器錄音

藉此難得的機會,學員們積極地向他請教了他好一些管樂錄音相關的問題。

問及他對於管樂錄音『吸氣聲音』的想法,左興老師認為管樂錄音中有收錄吸氣的聲音是正常且蠻好的表現。如果覺得錄音中的吸氣聲過於明顯甚至嘈雜,可從兩點去探討並加以改善:音樂家可在日常觀察自己換氣的方式是否正確;而錄音師可觀察錄音空間的環境、麥克風的架設距離是否妥當。

而對於家中錄音空間的改造提問,左興老師建議可以利用房間中的家具協助吸音,如:衣櫃、書櫃、沙發、床、地毯、窗簾等都是很好的聲學裝置,低頻在穿過家具表面後被吸收而降低了在小空間中的「繞射現象」,進而形塑成更為良好的錄音環境。

「不要害怕錄下自己的聲音。」

這是左興老師對於如何減少錄音室或現場音樂會中表現失常情況所提供的建議。由日常練習開始,即使錄音設備不甚理想也無妨,錄下自己的聲音、聆聽、調整、再錄下聆聽……錄音,當然也包括混音:可以是成就一位音樂家的緣起,可以是過程(日常練習方式),可以是成果的展示(音樂會紀錄)。

回扣本次講座開場對於現代音樂家是否需要學習錄音及混音的提問,乃至最末管樂錄音細節與錄音空間佈置的諮詢,每一項何嘗不與這句話語密切關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