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內部開始發展技術策略藍圖,透過藍圖告訴研究團隊未來科技可能走向,ITRI應該要朝哪裡走,如何帶領台灣產業往前。裡面共有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及韌性社會四個跨領域研究方向,依外界變化隨時修正。根據應用領域,有些共通技術我們稱為智慧化致能技術,Enabling讓你變成可能,這些技術就會用在這四個領域,像人工智慧、半導體都屬於共通技術。這是一個觀念的改變,對準問題、對準應用領域,而不是對準技術專長。例:智慧醫院,除了生醫外,也要資通訊、機械一起參與,以跨領域思維、解決問題導向來做研發佈局,對ITRI來說這是一個科技研發大主軸。
過去50年,工研院在台灣經濟成長每個時間點扮演重要角色。未來50年,工研院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讓組織繼續永續發展?這是我們要思考的,所以我們發展了另一個大主軸「組織永續發展」,對同仁來講可能是比較新的思維。
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組織永續發展一定要有Road Map。因此,2022年,我們很努力做了第一本組織永續報告書。剛開始大家也不曉得從何做起,於是我們仔細研究聯合國17項SDGs永續發展指標。事實上,這是對國家的發展,後來變成是對社區的發展,最後才轉變到對企業的發展。我們將17項SDGs整理歸類成以下六大項:
1. 科技研發:技術策略藍圖已在做這一塊。
2. 產業發展:ITRI對台灣產業的推動和貢獻。
3. 社會公益:用科技來為台灣社會做社會公益
4. 友善職場:大家在ITRI工作環境必須要好,組織才會永續發展
5. 人才培育:到工研院少林寺十八般武藝,學完後就出去,對我們來說是人才流動,有進有出,對台灣產業才有幫助。
6. 永續環境貢獻
用這六項分析組織永續發展的進步狀況,2023年年底發布第一本永續報告書,第一本因為大家沒做過,很辛苦收集很多資料、數據,剛開始著重Reference Benchmark部分,今年7月會發布2023年的永續報告書,未來會關注增加、改善或更進步的部分,譬如從2022到2023年社會公益做了什麼更好的事情。從一個研發機構角度來講,除了技術策略藍圖外,我們要組織永續發展的一個方向,這是現在整個工研院的兩個主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