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enˋshun ngin

=邊緣人(客語) 不會說客家話的半個客家人,在世界的邊緣,用慢慢的速度更新、説小小的故事。

Follow publication

20200614 潮向屏東小旅行:三平咖啡開講、密度最高的獨立書店區、中影電影看蚵豐村、轉運站裡吃蔬食料理

看展才知道有這味XD 原來親戚愛但舅媽還好 feat 健談的老闆娘

近幾年都是坐火車回外婆家,因為萬巒的公共運輸只有公車,所以要先在潮州下火車。自2013年潮州火車站重建高架化後,踏在嶄新的月台,仍是一股對比強烈的豬屎味。而潮州和屏東車站都是由太平洋百貨公司進駐商場,美食帶來人潮,不滅定律。

從早上九點出門到下午七點回到家,覺得自己hen會安排行程捏~

講座:『三平美生活』by 三平咖啡・楊文正 @ 潮人展

午餐:日光池畔蔬食坊 @ 日光.轉運站

電影:蚵豐村 Ohong Village @ 中影屏東影城

下午茶:小農餐桌手工麵包 @ 七木.人文空間書房

在外婆家的我向來就是放空、睡飽吃,躺著看漫畫,頂多安排一天去屏東市看一下,或著家人的聚餐,直接被載到內埔的餐廳。沒有交通工具的我,直到後來表哥的腳踏車閒置,得以出門看看周遭的其他聚落。活了30年,才感受到附近的人文歷史。

這一次把腳踏車帶來了,待得也比過去久,在FB搜尋到人文資訊,報名了由台灣好基金會策劃的講座之後,決定再到屏東一趟,將一天的行程填滿。

回來第一天,要舅媽載我去潮州日式園區,看到老房子,她也想起小時候在基隆的一段回憶。
看完展覽來喝青草茶,一包十塊買十送一

以前因工知道的台灣好基金會,印象停留在中山站的台灣好店(今年四月熄燈),和池上的秋收藝術節。這一次搜尋到展覽,才知道原來基金會董事長是潮州人,辦公室已經在地深耕第五年了。

目前正進行的是 台灣好基金會x大潮.南紮根計畫:【潮·人展】地點在2018年底開放的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展覽內容紀錄10位在地職人,非常喜歡其中呈現的照片~印象比較深的是義發原住民服飾,因為接棒人跟我姓名XD 還有製麵的玫來晏趣農莊,好想吃看看不會爛的麵啊~(請看截圖)

對編織還是很有興趣~ 上面沒拍到的嬰兒床超可愛 / 時間軸的概念呈現很不錯

不過講座開始前,我跌倒了… 居然不是因為騎腳踏車,而是不小心在小石頭上腳滑!隨便到廁所沖一沖,就帶著血流不止的小指頭進到室內,褲子還磨破了超狼狽(眼神死)

每一張椅子都放著展覽出版品,蠻厚的一本在地記錄,主辦單位真是用心。

楊老師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其實還蠻風趣的,不過也帶著藝術家的堅持。我也蠻腦粉的,因為年初去了三平咖啡很喜歡,沒管講座內容是什麼就報名,以為會分享開店創業的過程,但實際是希望美學可以在潮州遍地開花,問現場大家覺得潮州最美的是什麼,大家都答不太出來啊…哈哈

不過要我回應這問題,那就是三平咖啡了!每一個細節都充滿巧思,有機會一定要再過去多坐坐~

旁邊沒開放的部分,被老師質問不先罩起來,任由風吹雨打,要整修不是更費力嗎?有道理。

到講座的後段時間,我覺得這個場合變得很像社區討論會,雖然大家來自屏東不同鄉鎮,但有好幾位都是從其他地方移居或回鄉,努力打造自家的空間邁向舒適與美感兼具,或著從事教育、在地導覽相關工作。其實從自己做起,就能夠在鄰里中發揮影響力,三平咖啡正是做了最佳示範。

接著把腳踏車寄放在潮州火車站,搭火車到屏東,中午了找地方彌補飢腸,因為接下來都用走的,大太陽不想走太遠,Google發現一間就在屏東火車站旁邊的蔬食餐廳,但怎麼看都找不到與地圖中相似的場合,經由評論才知道是在客運的轉運站中!

原來Google地圖中顯示的照片,其實是兩公里外的本店,而不是這家分店,轉運站一進門右手邊即可看到吧台和開放的桌椅,還有很奇妙的是,專程來的客人比轉運站的散客多,因為販售的品項像是Pizza和燉飯,現做需要時間,所以櫃檯會先問你是不是趕車的乘客,如果是就沒辦法吃或外帶了~

我覺得如果希望給屏東的乘客方便吃素,還是提供製作快速的品項比較好,例如同樣的用料可以做手捲或握壽司之類的。而且Google地圖也該改成正確的資訊,否則這樣開放(而複雜)的空間,和期待的環境是有落差。

但不可否認餐點是用心的,甚至用到南部較少見的天貝,主餐的配菜等使用氣炸鍋製作,比起純油炸較為健康也有別於一般簡餐的口感。燉飯好吃,蠻期待以後再來吃蔬食拉麵!

『啊你咁閣有欲轉去台北?』(你還有要回去台北嗎?)

『我欲佇遮蹛甲我爽!』(我要在這住到我爽!)

在FB被打到廣告,發現屏東有上映,來看看這部關於「回家」的國片。對中影屏東影城,我沒有什麼印象,但在走路穿過巷弄的冰店、麵店,我想起大約國小國中的回憶,舅媽的妹妹帶著擠在一車的小孩,去那邊逛夜市的時候。原來中影在民國98年接手光華戲院,而光華則來自日治時期的末廣館。

「末廣館」專門播放日本電影、舞台劇,內部的設施也富有日本風味,觀眾席是榻榻米,觀眾入場得脫鞋盤坐(陳淑娟,2004)

現在的中影 vs 末廣館的位置(圖片出處:《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屏東市.東港街.潮州庄》出版年代:1934)
一樓的寶雅商場,比影城還明顯。疫情趨緩後,星期六的電影院仍然冷清

《蚵豐村》預告片剪接出看似喜感和笑點的部分,加上旁白字幕用比較台式的鮮豔配色,予人輕鬆小品的感覺。

(開始要爆雷)

但實際進戲院看,卻是蠻負擔的體驗,尤其是爸爸的角色,和後續發展的故事,都讓人覺得非常心酸。但不禁讚嘆這位演員 -喜翔 演技,薑還是老得辣啊!

蚵『豐』村,豐沛的只有那無法逆轉的風颱大雨,和對於祖產與兩代父子之間難以割捨的情感;層層蚵殼碰撞敲擊的聲音如此輕巧悅耳,裡頭的蚵仔卻越來越小,即使擁有廣大的蚵田也無法持家。

雖然完全是本土題材,但是沒去過的蚵田、沒見過乩童上身、沒實際參與的王船祭典,都讓一切顯得像異域世界,十六釐米底片拍攝的顆粒感,也將時代拉回久遠,明明是個相近的真實故事阿。

但對於都市的失望,和家鄉寄予的厚望,都是難以承受又必須面對的責任。

找戲院資料的過程看到這張蠻有趣的照片。

1974年,屏東市福建路(近民權路口),畫面右側的富山戲院正上映《舞衣》。(張哲生翻攝於微風廣場黑松世界)那時候就有豬腳的廣告了!
你是誰~一整排的小籠包等等麵點,看到笑。

下午四點,屏東市的熱度還是蒸騰著街上的一切,需要移動將近2km到勝利新村的我,遇見的人不多,走起路來有許多不熟悉的地方,畢竟過去也是被汽車和機車載著的。

我還記得幾年前指揮媽媽開車到小陽・日哉書屋那天。也想起從台北開下來的南國青鳥,再到食物看來不錯的繫本屋 ,七木算是第四家出現的獨立書店,而且這幾間都很近……這區可能是全台灣獨立書店密度最高的地方!

其他兩間我還沒去過,但是七木主打環境生態的特色很吸引我,(還有許多繪本)。若不是小農餐桌粉絲團介紹寄賣麵包,我也不會知道這,算是同溫層的好處?

小農餐桌在屏東瑪家鄉,維繫著排灣族的飲食文化和傳統技藝,是接下來希望能拜訪的所在。他們將麵包甜點送到七木,也帶小朋友一起去看看繪本、和城市中友善的人們互動。而七木也很重視東南亞文化的交流,還未進門就看見彩繪裝飾的越南斗笠,進門後左手邊是民俗服飾體驗區,右手邊才是書區。不禁以為櫃檯的女生也是從東南亞來念書的大學生(不,她是台灣人)

這三個月是印尼特展,會看到牆上有些文物的說明,還有附上注音呢!果然是親子書店~剛好遇到有一家人來,爸爸念繪本給女兒聽,超幽默害我一直在旁邊偷笑。這裡很棒的是,你可以把新書拿到座位上看,但當然要小心!

餐飲的部分,因為鹹麵包裡有肉,所以我點甜的來吃,薄薄的烤南瓜片,配上帶著檸檬味的馬告香,烤得剛剛好的溫度,每一口都好美味阿!

保種概念的桌面風景

來到倡議東南亞文化融合之處,就買一本胖胖樹的書吧!但購入的不是《舌尖上的東協》,而是我在書店中看了一陣子的《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翻開這本書,我才知道危害生態的油桐花為什麼生根落地,又為什麼山竹會在台灣消失?應該大家都有同樣的疑問吧!去看這本書就知道了~

而櫃檯上擺的新書《地味手帖 no.00 流動生活》可愛的封面很難不去注意,翻開目錄,雖然看到的是幾個臉書已追蹤的人物,但另類通勤的主題有些呼應現下的生活(雖然我還沒那麼厲害自創工作),還是下手了。

好奇地問櫃台:這本是00號,那已經有1號2號了嗎?她也不知道。但過兩天這本書就出現在地方創生力共學臉書社團中~連學妹的姊姊都買了(濃厚的同溫層)

因為今天帶的包包不夠大,櫃檯問我是否需要環保紙袋,好的好的,真是太好了,以後要專程把舅媽三大箱的紙袋送過去XD

已經六點了,要趕緊坐火車回去潮州(還要騎腳踏車回萬巒)路上看到這棟旅社眼睛一亮,看來是剛修復完不久。當代的風格,就是在復古之中又創新,回來一查才發現跟竹田的大和頓物所有關聯。下次再去拜訪囉~

關於旅館如何被私人收購與修復的過程,這篇很精彩:城市探索 復古的摩登》一列通往1930的時光列車

bienˋshun ngin
bienˋshun ngin

Published in bienˋshun ngin

=邊緣人(客語) 不會說客家話的半個客家人,在世界的邊緣,用慢慢的速度更新、説小小的故事。

Haniel Chang
Haniel Chang

Written by Haniel Chang

『太陽不是照射在你身上,而是從你的內在照射出來;星系在你的心裡生滅。時空起舞,仿若空性面貌上的光輝影像,整個宇宙失去了重量。你一口氣吸盡銀河,將蓋婭捧在掌上護佑;這是世間最平常的事,你無需費思量。』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