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女孩的閱讀啟蒙是科幻小說

總給外界開朗甜美形象的曾寶儀在接受《名人書房》專訪時說,自己有很多面向,大家熟知的那個樣貌只是她的其中一個角度。即便沒有細說出口,但從她閱讀的品味和近來演藝重心的轉變,都能看得出來,曾寶儀有著思想很深邃的一面。

 

 

大學才下定決心要從事媒體相關工作的曾寶儀從小就喜歡閱讀,這並非一句制式的官方說詞,因為她還清楚記得自己深受故事吸引的那一瞬間。小時候因為看了楊光友主演、改編自倪匡小說的華視「奇幻劇場」之《天外金球》,當下深受震撼,好奇心引導她決定要找到故事的源頭,也因此找到了她人生看的第一本書——倪匡的《透明光》,從此開啟了她的閱讀生涯。

 

 

曾寶儀回憶,小時候只要月考滿分,爺爺就會買一本書給她作為獎賞,就這樣,她跟著倪匡、亞森羅蘋、赤川次郎、金庸一路冒險,透過沈浸在活靈活現的文字中,認識這個世界。

 

閱讀是進入世界的一把鑰匙

隨著見識的增長,讀書的目的就無法像小時候那麼純粹。進入台大社會系就讀的曾寶儀,因為課業需要,開始閱讀內容較為艱澀的書籍:「我不敢說我懂很多,但那段時期我學會了判別真相的基礎,所以還蠻感謝我的學校教育。」

 

 

不過如果沒有這些書相遇,也就無法讓她進行更深層的思辨與探索,更不會有日後那麼多的閱讀感動、反省,甚或新的機緣。曾寶儀說閱讀對她而言是帶領她進入世界的一把鑰匙,因為人的一生,能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的事情實在太少,但藉由別人的生命書寫,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汲取他人的觀點、智慧跟經歷,真的是一件無比划算的事。「你看他花了多少時間才整理出來這三套書,我只要花兩三個禮拜就能看完。」曾寶儀拿起哈拉瑞的《人類三部曲》說道。

 

透過閱讀撫平對死亡的恐懼

 

童年時光,閱讀是開啟想像力的管道,青年時期,閱讀是與社會接軌的繩索,中年時期,閱讀則更像是一種尋求人生解答,或與自己和解的途徑。就像是一種緣份,隨著生命的發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遇上不同的生命課題,也會遇到不同的書。

 

 

走過對奇幻世界好奇、對知識渴求的階段,近年來,曾寶儀希望透過閱讀,撫平自己對生的疑問與對死的恐懼。因為她在2011年,經歷了至親的爺爺逝去,她想知道人在離世後會去哪裡,逝世後又會留下什麼,自己是否將還有機會與心愛的人再見。於是從那時開始,她看了大量的書籍,家中書櫃幾乎有一大半都與生死有關,很幸運的,她透過一些書籍解決了一些對於生死的困惑,也藉由印度裔的作家艾妮塔・穆扎尼的《死過一次才學會愛》,撫平了對死亡的恐懼,從中感到釋然。因為太喜歡這本書,曾寶儀和男友甚至還買了一打,送給他們認為可能有需要的友人。

 

一本與自己和解的書

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不但是出於對此事的未知,更是因為害怕自己的人生有所懊悔。除了正視死亡以外,了解自己的執著、珍惜身邊的事物、適時地放過自己,不讓自己因為過度用力而無法放鬆享受人生,或許也是讓我們能夠少一點恐懼的方法。

 

曾寶儀說最近剛看完一本讓她大哭好幾次的書,這本名為《大地歡喜的感恩奇蹟》的著作,是由一位日本的農夫所寫,內容提到了自己是如何透過感恩的力量,為家人帶來奇蹟。不過最觸動曾寶儀的並不是感恩的魔法,而是這位農夫的轉念,以及生命試煉為一家人帶來的啟發。

 

「裡面有幾段讓我大哭,一個是作者把自己的兒子去世,說成是『搬家』,他覺得兒子離開就像是『搬家』,不是直觀的死亡。」曾寶儀說,另一個讓她大哭的地方是,作者某次與罹患絕症的太太,突然醒悟到人有時候就是太過努力才會覺得辛苦:「我看到那一段的時候,我直接大哭。因為我覺得這些年以來,我也很努力,太用力了。所以我跟自己說可以了,已經很努力了,接下來請愉快地過每一天吧。」

 

擁有多年主持經驗的曾寶儀,總是耗費大量時間傾聽受訪者的故事,鮮少有機會讓她傾聽自己,遑論表述自己。閱讀如同與自己的對話,也為她帶來了不同的機緣。一部電視劇讓曾寶儀走進了紙本的世界,在浩瀚文字裡思考生命的價值,這些探索與學習,又牽引她成為《明天之前》系列紀錄片的主持人,成為引領觀眾思辨的窗口。看似隨機的偶然,其實都是累積的成果。書中的每一字、每一段故事,都是篤定她日後人生腳步的基石。

 

文/Mei Chiu

審稿/Cair Chen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