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乳癌依據腫瘤大小、腋下淋巴腺轉移與否、遠處是否轉移等分為:
零期乳癌(原位癌):為早期乳癌,癌細胞只局限在乳腺管內或小葉內,無轉移腋下淋巴結。
第一期乳癌:腫瘤小於2公分以下的浸潤癌,且腋下淋巴結無癌轉移。
第二期乳癌:腫瘤在2~5公分之間的浸潤癌;或腫瘤小於2公分但腋下淋巴結有癌轉移。
第三期乳癌:腫瘤大於5公分的浸潤癌,且腋下淋巴結有任何癌轉移,或侵犯胸壁皮膚。
第四期乳癌:轉移性乳癌,已有遠處器官轉移 (如肝、肺、骨) 等。

乳癌簡介

依流行病學及生物學方面的相關研究顯示,乳癌的可能的原因及危險因子如下。
建議應依據個人乳癌危險因子的高低,至少每一至二年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唯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是對抗乳癌最有效的方法。

乳癌好發年齡介於45-69 歲之間,高居國內女性癌症第一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改變,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有年輕化跡象。根據國健局資料顯示,我國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約 10 歲左右。

病因

內分泌因素(晚停經、月經早來、沒有生育、長期夜班等)、飲食習慣,甚至輻射線和基因遺傳等,都是乳癌可能的風險因子。
有乳癌危險因子族群包括:

  • 高危險群:
    1.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
    2. 特殊家族史(停經前得過兩側乳癌)
    3.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
  • 次高危險群:
    1. 母親或姐妹得過乳癌
    2. 乳房大量照射輻射線
    3. 未曾生育者
    4. 停經後肥胖
    5.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
  • 略高危險群:
    1. 中量飲酒
    2. 初經在 12 歲以前
    3. 停經在 55 歲以後

 

症狀

乳癌的症狀包含:

  • 無痛性的乳房腫塊
  • 乳頭凹陷
  • 乳頭有異樣分泌物(特別是帶血分泌物)
  • 乳房外型改變(局部凹陷或突出)
  • 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紅腫或潰爛
  • 腫大的腋下淋巴結

如發現有以上任何症狀,應儘快到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門診看診。

相關治療

乳癌的治療須考量病人的疾病特質、年齡、體力、有無其他重要疾病等項目,來決定其治療計畫。須由醫師、病人及家屬針對病人個別特質討論後,才能決定對病人最有利的治療方式。乳癌一般可分為原位癌(零期)或是侵犯性乳癌(又可分為一至四期)

早期

一般侵犯性乳癌中的早期乳癌(第一、第二期)通常先接受手術,手術方式包含乳房保留手術或是全乳切除手術及腋下淋巴結的化驗。術後再依病理化驗結果,判斷是否需要做化學治療,來降低全身的復發率。

晚期

侵犯性乳癌中的局部晚期病人(腫瘤大於 5 公分或是第三期)。通常會先給幾次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再進行乳癌手術,手術後依病理化驗結果再繼續幾次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或標靶治療。
除了接受全乳切除的原位癌病人外,所有乳癌細胞荷爾蒙呈陽性的病人,目前都建議給予荷爾蒙治療以降低復發率。

後遺症

可能會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險,造成骨質疏鬆,可能因而增加骨折的機率

飲食原則

研究指出,較高纖維攝取量,降低的乳癌發生率達54%;因蔬菜中的植化素使多吃蔬菜比少吃者,可減少48%的乳癌發生率研究發現下列食物或營養素可降低乳癌的發生

防癌食譜

均衡的飲食與適當的營養,不僅可以遏止癌症的生長,還可以減輕藥物的副作用;化療期間調理好飲食、增加營養是完成化療的必備條件。

真實故事

劉小姐/乳癌


「健康之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是妳們讓紅橙黃綠紫黑白的彩虹飲食法,更豐富了我們的彩色人生!」
2016-03-28T16:53:33+00:00
劉小姐/乳癌 「健康之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View Full →

常見問題

乳癌患者是不是不能吃有含有賀爾蒙的食物,如黃豆?

一般女性或有乳癌的朋友,攝取黃豆食品是有益處且安全的。過去研究及各國癌症學會之乳癌營養手冊對黃豆類食品攝取量的建議,是與現有的飲食指南一致的,即每天攝取1-3份的黃豆類食品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是安全的,但對於大豆營養補充品或大豆異黃酮萃取物,則不建議病友補充。

國內在2011年推出新版國民飲食指南中,將原本六大類食物中的蛋豆魚肉類改為「豆」魚肉蛋類,把豆製品放在最前面,建議多從豆、魚類攝取蛋白質。

天然食物中以黃豆含大豆異黃酮最高約每100公克的含48.95毫克大豆異黃酮, 平均每份大豆(20克)含大豆蛋白7公克, 及約10毫克大豆異黃酮。對於乳癌病人建議每日攝取1-3份黃豆及黃豆製品。

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 看見自己的健康,守護家人的一生
    讓生命有力量,
    用力量傳遞愛 !
    分享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