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利用網路問卷收集了共2000份有效樣本,針對2020年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進行調查,日前正式公佈報告結果,其中,民眾觀看影視節目比率高達96.9%,主要透過社群網路平台(如YouTube免費版、FB、IG上的影片內容)收看的民眾已達68.0%,與一般電視69.6%不相上下,而網路影音串流平台OTT的收視群則以31.2%位居第三,規模不容小覷。

文策院根據上述三大管道的使用進行重疊分析,發現僅同時使用OTT與一般電視的比率只佔了3%;若以年齡世代觀察,39歲以下族群資訊化涉入程度較高,因而較會嘗試OTT等新方式,40歲以上族群仍較偏好一般電視。更深一層觀測,有使用OTT平台的民眾中,付費使用Netflix的比率接近五成,佔全體民眾比率為14.9%,且以相當懸殊的差距領先其他平台,再次證明,在台灣,Netflix的訂閱成績依然穩居鰲頭。

眾所周知,Netflix的原創、獨播內容生生不息,但各家影音平台其實也動能滿載,一樣有值得關注的新品上市!四月份的【串流推片單】專欄,延續拋磚引玉的導讀精神,推薦台灣觀眾本月能在正版串流平台觀看的獨家片單。文章受限篇幅,當然只能「包括但不限於」,若有遺珠,還請另外用力點閱影片給予支持。

《愛的超級晶片》(Made for Love),CATCHPLAY+、HBO GO播映,4月1日首播

飾演《追愛總動員》「老媽」一角的克莉絲汀米利歐提(Cristin Milioti),同時也是一位歌手、百老匯明星和葛萊美得主,影視歌三棲多元發展的她,近年參演許多科幻題材作品,電影《棕櫚泉不思議》曾打破日舞影展的版權成交紀錄,是結合時空輪迴的奇幻浪漫喜劇;影集《黑鏡》第四季第一集《聯邦星艦卡里斯特》,既腦洞大開又驚悚扭曲。

這回HBO Max原創影集《愛的超級晶片》,改編自艾莉莎努丁(Alissa Nutting)的同名小說,找來克莉絲汀米利歐提獨挑大梁,與前述兩部作品相似的是,角色在非自願的狀況下浸溺於難以逃脫的系統邏輯,偶有奇幻、偶有懸疑,而克莉絲汀螢幕上獨有的脫線氣質,與此類影劇的黑色幽默調性仍舊絕搭。

《愛的超級晶片》主角海瑟是位30多歲的婦女,歷經整整10年的窒息式婚姻生活,決定逃離控制欲極強的科技大亨丈夫,沒想到,驚人劫難就此開始,海瑟腦中已被丈夫植入名為「Made for Love」的監控晶片,時刻被緊緊追蹤,包括她的「情感數據」……。

影集下刀得俐落,無太多鋪陳,僅以數場戲帶出主角身心受控的困境,便將故事線領往逃脫旅程,並於首集後段下了一帖悚入脊椎的猛藥,成功誘發觀眾的好奇心:「海瑟在這項超級外掛的科技設定之下,該如何奔向自由?」此趟公路之旅帶入恐怖情人、科技道德等議題,毫無疑問,女性自主權也是主軸之一。至於當欲望與愛被刻意混為一談,此題怎解?也許能繼續追焦《愛的超級晶片》。

《他們》(Them),Prime Video播映,4月9日上線

尺度鬆綁、不受限於時段,一直都是隨選隨看模式比傳統電視台更具彈性的優勢之一,對於尤其容易被定為限制級的恐怖片來說,OTT是更加寬闊的戰場,美國甚至有主打恐怖類型內容的線上串流平台Shudder,直接鎖定這個小眾卻忠誠度極高的潛力市場。

除此之外,以製作恐怖片為品牌特色的美國製片公司Blumhouse Productions,曾推出膾炙人口的《陰兒房》、《國定殺戮日》系列、《分裂》系列等,其製作的《逃出絕命鎮》更成功搶攻北美獎季的一級戰區。該公司亦曾將一大批驚悚影劇打包賣給Amazon的Prime Video,成為「Welcome to the Blumhouse」系列,自2020年起陸續播映,整體來說,雖然影評口碑普通,但創下良好的收視成績,是恐怖片在串流獲得高度關注的再一例證。

今年四月,Prime Video將獨家上架瞄準種族議題的驚悚美劇《他們》,將時空背景設定於1950年代的大遷徙時期,以單季每集皆為獨立篇章的「詩選劇」形式,聚焦舉家從北卡羅來納州搬到洛杉磯純白人住宅區的黑人家庭,如何在心目中的理想家園,對抗來自鄰居與異世界的惡勢力。

本劇從議題設定到視覺風格,無不令人與《逃出絕命鎮》、《我們》及《逃出絕命村》等作品產生聯想,巧的是,在電影《我們》當中飾演女兒的沙哈迪賴特約瑟夫(Shahadi Wright Joseph),這回在影集《他們》裡,一樣扮演主要家庭的核心成員之一。

從懷抱美國夢,到踏入現實後的憧憬瓦解,對影迷來說或許是一段不算陌生的故事曲線。然而值得細看的是,《他們》藉由「鬧鬼」情節,訴說過去種族主義之下「幽魂」的存在,今、昔與未來,在劇中構成彼此牽動的線,無法快刀斬斷。

有已看過全劇的外媒影評人透露,《他們》雖是徹頭徹尾的恐怖劇集,也包含許多令人不安的暴力情節,但並非以剝削姿態成立,鏡頭也不會刻意「陶醉般」地凝視這些畫面。事實上,暴力程度最高的集數不僅帶有特定的觸發警告,且平均長度也較其他集來得短,主創團隊在立意與效果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愛與怪物》(Love and Monsters),Netflix播映,4月14日上線

由Netflix極具代表性的原創影集《怪奇物語》製作班底打造,電影《愛與怪物》以高水準的怪物設計和特效場面,挺進本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與《TENET天能》、《花木蘭》等對手競爭,另一位候選者是同樣在Netflix獨家播映的《永夜漂流》,將上演同台廝殺的戲碼。

《愛與怪物》故事架空於怪物入侵導致世界末日的七年後,全人類被迫躲在地下庇護所生活,喬爾透過無線電再度聯絡上高中時期的女友艾咪,且又一次地為她傾心。喬爾對地底下的生活已無眷戀,無論一路遭遇多少阻礙,他決心冒險闖蕩,只為尋得真愛。

本片主角是典型的毫無戰力「弱雞」設定,在末世降臨的嚴峻環境之中,不得不「轉大人」,展開個人的英雄長成之旅。主人翁喬爾由以《移動迷宮》征服全歐美青少年的狄倫歐布萊恩(Dylan O'Brien)飾演,狄倫曾於2016年拍攝《移動迷宮:死亡解藥》時嚴重受傷,包括臉部、身體多處骨折以及撕裂傷,造成他對拍攝動作戲的心理恐懼,然而爾後的《美國刺客》及即將上線的《愛與怪物》也都含有動作場面,令人心生佩服,也許狄倫克服難關的抗壓精神,與片中的喬爾格外相通。

除了奧斯卡之外,《愛與怪物》也受到評論家選擇協會(舊稱:廣播影評人協會)的肯定,入圍2021年「Critics Choice Super Awards」,此競賽係為類型作品而設,特別表彰動作、動畫、恐怖及超級英雄等類型電影及影集,而在最佳科幻/奇幻的項目,《愛與怪物》最終敗給氣勢如虹、並橫掃該類型所有電影獎項的《棕櫚泉不思議》。

回到尚未開獎的奧斯卡戰線,開發多年的《愛與怪物》在2019年殺青後,原定於2021年初由派拉蒙影業發行,但受疫情衝擊之下,在美國市場必須採取僅於限定院線上映、並由串流平台同步播映的模式,海外地區則由Netflix線上包辦。不難理解,小螢幕放映並不利於視覺效果這類技術獎項的評斷,或許對影藝學院的會員們來說,如何衡量不同媒介的呈現影響,會是新的考驗;而對《愛與怪物》來說,在《天能》等強敵環伺的競爭之下,能否突破重圍,也是一大挑戰。

《愛與怪物》(Love and Monsters)

Photo Credit: Netflix

《酷蓋爸爸》(PAPA & DADDY),GagaOOLala播映,4月23日上線

還記得去年同志大遊行的新聞熱點之一嗎?深耕戲劇界的謝佳見與新生代男星林輝瑝穿著情侶裝,在遊行隊伍中大方擁吻,吸引了大批民眾搶拍,這是迷你劇《酷蓋爸爸》拍攝的計畫之一,也是許多粉絲對於該劇的最初印象。取景與宣傳同時兼達,設想周到。

台灣聚焦同志題材的GagaOOLala,是亞洲首個以LGBTQ+為主打的正版影音串流平台,受文化部補助,於去年五月開通全球服務,成為台灣第一個全球化的OTT平台,以向全世界放送台灣原創內容為願景,同時希冀從中獲取收益。

《酷蓋爸爸》是GagaOOLala原創作品「同志音樂愛情故事」(Queer Up The Volume)系列之一,以同志家庭育兒為主軸,也觸及教養觀念磨合、孩子對於「母親」概念的提問,以及眾多層面的家庭習題。該系列另一部鎖定今年春季播映的迷你劇《戀愛無名氏》,則以揭開泰國BL影劇圈黑暗內幕為號召,率先於4月9號上架。

《酷蓋爸爸》編導陳怡妤曾憑《幸福選擇題五部曲》之《三人行不行》榮獲「ContentAsia Awards」最佳亞洲同志節目,此次網羅二哥、兔女狼、泰辣等高人氣同志網紅跨刀演出,從製作端就為宣傳面設想。以形式設定來看,全劇共六集,篇幅精簡,將以每集不到半小時的片長,展開同志築巢的酸甜之味。

綜觀「同志音樂愛情故事」系列佈局,試圖以10部影像、10首歌曲、10支MV,串聯起屬於LGBTQ+社群的10種愛的樣貌,期望透過音樂與影像之不同媒介的加乘,將故事的傳遞更立體化,儼然是運用串流平台悉心策展的縝密案例,至於成效如何,可待未來關注。

Photo Credit: Portico Media 杰德影音提供

《使女的故事》第四季(The Handmaid's Tale),CATCHPLAY+、HBO GO播映,4月28日首播

九座艾美獎、兩座金球獎加持,由MGM和Hulu製作的反烏托邦美劇《使女的故事》,全新一季將於本月底重磅回歸,此劇是疫情重挫下的廣大受害者之一,原訂於2020年推出的第四季,硬生生被推遲了一年。

而除了即將與主角茱恩奧斯朋(June Osborne)見面之外,劇迷另一大福音即是此系列目前尚未終結,收購Hulu的迪士尼已在投資者大會宣佈續訂,使得第五季的誕生勢在必行。

《使女的故事》改編自加拿大知名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1985年的同名小說,影集聚焦在不久的將來,全球生育率驟降,極權主義「基列共和國」在一場內戰後統治了前美國地區,掌權者均為男性,並建立了一套新的社會規則,使得女性僅能從事極少種類的工作,且不得擁有財產,也被禁止閱讀。主角茱恩是被分配到大主教家中的使女,被迫與男主人行房,唯一生存目的是受孕和生產。除了《使女的故事》,Netflix、CBC 聯合出品的有限影集《雙面葛蕾斯》,亦是改編自瑪格麗特愛特伍之作,書籍與影集皆令人拍案叫絕。

這位備受推崇的加拿大作家,遠見與想像力驚人。30年後的地球,環境污染、少子化、軍權奪政、極權統治,以及思想改造和性別窠臼,無一不是現實,看著緬甸人民被軍方鎮壓、新疆再教育營被揭發的每一則報導,都令人有如初識《使女的故事》一般啞然無語,暗自心碎。30載,好像很久了,但又似沒什麼不同。

《使女的故事》運用光影與顏色的明暗調度,巧妙地讓畫面就能定調氛圍;巨大的白色翼帽,阻隔了外界與使女的眼神溝通,這個裡外不同片天的服裝道具,雖增加演員對戲的難度,但同時也是寓情於物的絕妙寫照。音樂選擇方面,為數不少的當代流行歌曲存在感強烈,在極壓抑的煉獄之中,投以活潑大膽的背景配樂,既叛逆又衝擊,精準呈現寡言使女們內心深處的呼嚎。

與許多美劇相形之下,本劇是節奏極緩的影集,三季以來,反抗情緒緩速堆疊,幾乎有如塵埃成土般,是好似徒勞的復返。到了第四季釋出的預告之中,可以看見戰爭與反抗軍的情節大增,遙望首季,一切似在轉瞬之間,卻從來不是一蹴而就。

至於全劇靈魂人物伊莉莎白摩斯(Elisabeth Moss)在第四季將首度執導筒,擔任其中三集的導演,戲裡戲外有掌控話語權的趣妙呼應。這位演技非凡的演員,將透過身份的轉換,帶給觀眾怎樣不同的光景,值得期待。

使女的故事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